無不散筵席 有相對獨立


@林錦波 - 2008/10/17

二零零八年的十月香港經歷了一個不尋常的十月,記得進念.二十面體二十多年前有過一齣舞台劇叫《拾月》,在舞台上的演員們俯首望著自己的雙掌,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慢步橫越舞台,其時有進念成員表示這個動作好像是每個中國人都要看著自己的掌紋來預見自己的未來,無法仰望前方奔向未來。金融海嘯洶湧前來,令大家突然驚覺一向最信任的銀行原來已經不知不覺間轉型;在金融市場最不應該出事的地方,竟然會出事,這一切都是一般市民無法想像得到的現實,這一切都令我們再度陷入不明朗的明天。二零零八年的年初曾有位投資內地天然資源公司的朋友,他對風水數算深信不疑,其風水師告知他二零零八年下旬香港股市會大瀉,來源不知何方,但其威力非同凡響,當時大家都會看到投資市場於北京奧運後會出現調整是正常,加上美國次按問題由八零零七年到二零零八年都會或多或少令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波動,可是想不到卻被這位風水師不幸言中,到底是幸或是不幸?

二零零八年的十月除了金融海嘯及因其引起的雷曼迷債事件等之外,電影文化界亦出現了異動,合作多年的影意志和百老匯電影中心今年終於各走各路,第五屆亞洲電影節基本上是百老匯電影中心獨力舉辦,影意志的創會成員,導演崔允信寫了一封名為「向香港亞洲電影節說不」(Say NO to HK Asian Film Festival)的電郵給各方人士,文中解釋過去四年跟百老匯電影中心合作舉辦亞洲電影節,都由影意志主理電影節的事務,而百老匯電影中心作為協辦機構為電影節提供場地,可是這幾年電影中心對電影節的選片上跟影意志出現不少爭拗,令影意志的成員感到電影節跟他們創辦時,以推廣亞洲及其他地區獨立電影的宗旨相違背,當影意志跟電影中心商談期間,百老匯單方面註冊了香港亞洲電影協會,令事情一發不可收拾,雙方談判破裂,因此崔允信發電郵向百老匯電影中心及其背後的安樂電影公司提出指責,火藥味甚濃。

在此筆者理解影意志成員對百老匯電影中心不滿之處,以及他們多年來舉辦亞洲電影節的努力和成果,堅持推展獨立電影的宗旨,令人敬佩。可是影意志這類非牟利文化機構,多年來得到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但另一方面他們亦要爭取和尋覓商業機構的贊助和合作,一方面考慮到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要每個年度申請,不少發展局的委員都曾提出過會有「落車」(不資助)的機制,加上為了加強機構的規模和影響力,得到商業機構的贊助和合作,都有此必要。可是這些機構好些時候為了急需贊助和合作而忽略了合作條件和細節,特別是大家都有一種誤會這些商業機構贊助文化活動是有心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發展,一廂情願地視對方為「有心人」,在此筆者不排除有這類商業機構,但可遇不可求。

百老匯電影中心是安樂電影公司全資擁有的戲院,雖然打著電影中心的名義,但其運作某程度跟一家多銀幕戲院差不多,只是安樂本身是一間集戲院、發行和製作於一身的電影公司,在外語片發行方面,安樂有著極強的經驗和商譽,是嘉禾旗下的泛亞、洲立及由前泛亞主事人曾麗芬創辦的Golden Scene以外,本港最強的外語片發行公司。安樂設立百老匯電影中心是因政府以極廉價的租務優惠給予他們開設一家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場所,因此安樂便打正「電影中心」(cinematheque)的旗號,希望在另類和藝術電影這類發行上分一杯羮。記得當年電影中心開幕時,舒琪曾就「電影中心」這個話題上,向安樂和電影中心作出極為嚴厲的批評,其時電影中心的主事人黃國兆亦因此為文反駁。多年下來電影中心在推動香港電影文化方面,貢獻良多,亦凝聚了一群觀賞另類和藝術電影的觀眾,可是安樂或電影中心仍然是一家商業機構,需要講求經營和賺錢,電影中心贊助亞洲電影節,從商業上去考慮絕對合理和伐算,一方面加強電影中心這面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對電影中心來說搞電影節或專題電影活動,對推動另類和藝術電影是「有益有建設性」,亦為安樂發行的電影提供出路,宣傳工作有效又有實惠。相信熟悉安樂的業內人士都明白到其「實惠」經營的作風,因此崔允信在電郵中提到去年亞洲電影節,電影中心堅持要以安樂出品的《色,戒》為開幕電影,這對崔允信和影意志的成員來說覺得安樂和電影中心作為贊助機構,「強行」以《色,戒》為電影節開幕,令亞洲電影節「變了質」,不再顯示其推動獨立電影的宗旨;可是,以安樂和電影中心的立場來看,《色,戒》絕對是一部具藝術性和質素高的「獨立」電影,為亞洲電影節作開幕有何不妥呢?這裡相信是影意志和電影中心站不同的位置來看「獨立電影」這個名字,影意志理解的「獨立電影」是電影人自資或以小本集資而成製作的具個人色彩的電影;而安樂和電影中心理解的「獨立電影」是荷里活以外的「獨立」電影公司集資和製作的電影,包括《魔戒三部曲》都算是「獨立電影」。

影意志這次與電影中心的談判失敗,可能是大家一直以來累積下來的誤解所致,或者崔允信和影意志就當這次跟電影中心的合作,作為一次經驗,不要以為商業機構會不計較效益,這種近乎迷信的概念。安樂作為外語片發行有著極佳的環境,有自己的戲院作為發行的後盾,推動和發展另類和藝術電影方面,這盤生意絕對有利可圖。相反Golden Scene在缺乏自資戲院的情況下,只憑曾麗芬的一股幹勁和對電影的熱誠,加上其電影宣傳方面的強勢,為不少電影作宣傳發行的工作賺錢,另一方面發行外語片方面,近期Golden Scene發行的電影,論藝術性和質素都是同期中之最,包括薛尼盧密的《賊兄弟連環劫》、邁克李的《快樂小小姐》、活地阿倫的《情迷巴塞隆拿》等,可是票房成績強差人意,在沒有戲院作為支援之下,Golden Scene仍然熱切籌備十周年紀念,多部名作即將推出,包括藝術性和文學氣息濃厚的電影,可見其艱辛經營下的堅持,絕對是推動電影文化的「有心人」。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此文原於2008/10/17刊出,現經作者修訂重刊,現經作者編訂於2019/01/29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